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新的实践路径,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刻把握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同时要看到,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比如,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亲情观念等,至今仍有重要价值。可以创新方式,举办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节日文化等,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比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为创新性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只有通过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绽放新的光彩。
充分认识重要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只有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理念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又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让各民族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蒙古族长调、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得到了有力传承和发展,成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桥梁。
积极探索实践路径
加强研究阐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整合各方学术资源,建立多学科协同研究机制,鼓励专家学者运用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加强对中华传统经典文献的整理、翻译和解读工作,让更多人能够读懂、理解经典,汲取其中的智慧。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月17日,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实验第二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日活动,感受读书的乐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学生在活动上演奏二胡。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创新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品牌,制作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节目、纪录片、影视作品等,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景区、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鼓励文化企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企业开展传统文化项目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工作。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新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生产方式。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加强教育传承,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加强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编写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开设书法、绘画、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发挥家庭教育作用,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家庭文化建设等方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演出、学术交流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创新对外传播方式,运用国际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宣平台,培养一批熟悉国际传播规则、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