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吴刚 发布日期:2025-05-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努力实现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辩证统一。这种统一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安全观,彰显着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实践智慧。 

  安全的环境能够促进发展要素的集聚。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边境地区加大智慧边防建设力度,构建数智通关、电子围栏、智能监管等数字场景,在确保人员货物高效流通的同时,有效防范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安全环境持续优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创造了基础条件。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是开放发展的战略基石。现阶段,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安全能力。当前,跨境数据监测平台、生物安全防护网络、国际执法合作机制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有的沿边自贸试验区创新采取“分段监管+信用管理”风险管控模式,在确保能源管道、数字贸易等关键领域安全的前提下,增强内外联动,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供安全保障。

  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能够增强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当前,我国正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比如,有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准入清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边民互市推行“电子溯源+信用积分”体系,在安全框架内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推动口岸经济从传统边贸向跨境电商、国际产能合作等高端形态演进。制度优势与市场机制深度耦合,形成“安全—效率—创新”的良性传导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绝非静态的防御,而是动态发展的伴生产物。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比如,西藏优先发展人口密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相对较好的城镇,增强带动力和辐射力,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同时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让各族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的意识强起来,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

  推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把边疆治理有机融入各方面事业发展,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发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交通、通信事业,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要充分发挥边疆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引导多方面资源和人才向边疆流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边疆地区沿海、沿边等优势,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效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赋能,提高卫国戍边整体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