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心灵、凝聚情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第十二届“骏马奖”获奖作品赏读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0-11-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设立于1981年,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旨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促进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共有25部作品和5位译者获奖。本报特约请相关评论家撰写部分获奖篇目的书评,以飨读者。

 


“一些词栽种在黄土上” —— 读马占祥诗集《西北辞》

毛南山乡的叙事和追忆—— 莫景春和《被风吹过的村庄》

书写一条大河的传奇史  —— 读李达伟散文集《大河》

一部精彩而繁复的心灵交响曲 —— 读吕翼的中短篇小说集《马嘶》

土家母亲河的深广与悠长  —— 读徐晓华长篇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

法律审判和人文关怀的巧妙交融 —— 评朝颜纪实性散文《陪审员手记》

扶贫工作的现场记忆——读红日长篇小说《驻村笔记》

向旷远、澄明之境掘进 —— 读冯娜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

胸怀报国之志 练就钢羽如刀—— 读段平长篇报告文学《宋文骢》

野马镇”的文学世界 —— 读李约热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


“一些词栽种在黄土上”

—— 读马占祥诗集《西北辞》

 白草 

  作者:马占祥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在远处,风吹得很慢,只有在附近,才吹得如此忙碌/天空,云朵推迟了抵达。庭院里的/低矮的灌木举着刺玫粉色的静寂/风吹过了时间/有些细节描画得不够彻底,羊只在墙角吃下槐树的叶子/它们嚼碎了绿,喂养了白。更绿的玉米在庭院外,一排排/整齐地直立着,风吹叶响/人间有巨大的牧场

  ——《风中》·马占祥

 

  暮春之际的草叶,其色泽“像一段病句”;杨树的“修辞”是缓慢的;寂寞则是一个“形容词”;一个人走了,留下的只是“隐喻”……这是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宁夏诗人马占祥诗集《西北辞》中的诗句。以专用术语直接入诗,偶然为之,会增加其陌生化效果,令人耳目一新。这在大诗人的作品里,有时也能见到。比如,海涅的《星星待在高空》“至爱者的面庞/就是我用的语法”;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的《海滩余生》“……我抛弃/已死的隐喻:杏树的叶形心”,等等。

  这种写作手法在《西北辞》中随手可拾,试举数例。“抽象的修饰词伸出指尖掐着一滴雨”(《月底》);“一朵怀抱心事的打碗碗花没有言辞”(《写给你》);“阳光用大段的排比句修饰小城中的光亮”(《小城生活中那么多的比喻句》)……文学、音乐、绘画等门类的术语包括种种,这些术语本系工具,有其严格的内涵及外延规定,而以之比拟景、物、人以及主观情绪,目的在于创造出别样的新意象、新图景。正如《西北辞》中的同名诗歌,在抒写山峦、山谷之阔大辽远时,以“诗句”一词来形容——“宛如诗句呈现的迷醉”。不过,创作的诗句再令人“迷醉”,又何如十万大山的苍莽之景那般能够移人心魄、荡人魂灵。

【详细】


毛南山乡的叙事和追忆

—— 莫景春和《被风吹过的村庄》

 欧造杰 

  作者:莫景春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我常常独自一个人爬上故乡那高高的山冈,让掠过山头的山风肆意地抚摸脸庞,拨弄那发丝。自己则陶醉地眯上眼睛,剩下一鼓一鼓的鼻翼在贪婪地吸着远方来的风。风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没人问去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它给人的感觉只是无法说得清的远方。只让人尽情地感受着夹在风中的种种诱惑。”     ——摘自莫景春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

  《被风吹过的村庄》是毛南族作家莫景春的第二部散文集,作品以回忆的方式,记叙了作者和亲人们关于生活变迁的难忘故事,描写了毛南山乡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在现代社会转型下毛南族人民的生存现状。作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意义,为读者认识毛南族社会提供了一个文学的视角。

  从内容上看,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主要描写了毛南族聚居山区的乡土人物、故事和风物。乡土人物多是作者的亲人和乡邻,包括作者的父母亲、爷爷奶奶、叔叔、侄子等,此外,还有乡村教师、留守儿童、老人等。他们大多勤劳朴实,安分守己,过着相对封闭而拮据的生活。作者通过记叙这些人的平凡琐事,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下毛南山乡的变迁。

  散文集中的乡土故事主要指亲人们的劳动生活。父辈们靠种植水稻、玉米、白菜,喂猪养牛等谋生,他们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父亲聪明能干,乐于助人,精于理财,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敌人英勇作战。母亲爱劳动也爱美,种植和收藏了各种各样的山区花草。毛南族群众聚居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但人们却克服了艰苦的条件,战胜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生生不息,尊重知识、相互包容、接纳移民等,体现了进取乐观的心态。

【详细】


书写一条大河的传奇史

—— 读李达伟散文集《大河》

 杨荣昌 

 

  作者:李达伟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潞江坝,一块让我产生各种遐想的土地,我的想象力被这个世界不断扩充延伸着。我的想象无限接近了眼前的群山,眼前的河流。在一个想象力异常喷薄旺盛的地域,童话在那些民间的口头产生。因青山、绿水、田畴、村寨、树木、大河,产生了各种童话。我在那个世界里拾掇着各种各样的童话。

  ——选自李达伟散文集《大河》

 

  雄浑的怒江流经云南保山潞江坝时,被当地人称之为潞江。潞江两岸是高黎贡山和怒山,山河之间形成了盆地,居住着众多民族,隐藏着丰富的生命情态。白族青年作家李达伟曾长年行走于这片山水间,以行吟者的姿态深入山川河流,去触摸山河大地的每一寸肌肤,拾掇起那些被遗落的文明碎片,进而把这条大河的传奇史集结为散文集《大河》。

  李达伟走村串寨,与各族群众交流,意在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寻找悠久的历史文化源头,捋清民族发展的脉络。在傣族村寨,他见到了举世闻名的贝叶经,这种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书写了傣族人民独特的文化生活,记载了他们在漫长岁月中的心路历程。从傣族人民对贝叶经的珍视中,李达伟看到了生活是文化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滇西高原的山寨,纵是物质相对贫困,也依然有文化艺术腾飞的舞台:数不胜数的民间故事,亦真亦幻的神奇传说,随物赋形的民间歌谣,老少皆宜的乡村舞蹈,显示了人们艺术追求的自觉。每一种民俗背后都有其鲜明的伦理指向,乡间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都强调人伦秩序,对年轻一代遵守伦理孝道、恪守做人准则有着强烈的教育意味,这也是艺术能够代代相传且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置身于民间歌舞的现场,李达伟深为这些自由奔放的生命活力而感动。

【详细】


一部精彩而繁复的心灵交响曲

—— 读吕翼的中短篇小说集《马嘶》

 吴正锋 

  作者:吕翼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乌铁突然醒了,因为有一匹马正在奔跑,它坚硬的铁蹄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仿佛还带着火星。这样的声音直击人心,乌铁一阵战栗。蹄声如重器着地,忽然间由远至近,那咴咴的嘶鸣和有力的响鼻,仿佛还带有江河奔腾的气息。马威武的身材,枣红的皮毛,深炯的目光,还有它汗液的咸涩和腥臊,让乌铁深感亲切,振奋不已。乌铁张大鼻孔,深吸两口。他真实地感觉到,马老表来到了身边,用久违的、喷着热气的长鼻亲他的脸,用厚实的毛皮在他的身上蹭去蹭来。他热血贲涌,抓住马鬃,一跃而起,试图跳上马背。不料他跳得太高,却落得很低,扑通一声,重重着地……

  ——选自中短篇小说集《马嘶》

 

  吕翼的中短篇小说集《马嘶》以金沙江上游金江彝族山区为创作背景,对其历史故事、现实风貌以及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等方面作了生动的描绘。在历史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冲突与社会变迁中,彝族人民表现出明辨是非、舍生忘死的民族大义;他们信守人性的本真,表现出纯朴、善良、坚韧、执着的民族精神。小说刻画了以开杏、乌铁、胡笙(《冤家的鞋子》《马嘶》),舍且(《逃跑的貔貅》),卓雅、格布(《来自安第斯山脉的欲望》),觉布(《命定的石头》),辛苦(《割不断的苦藤》)等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娓娓讲述了6个荡气回肠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宛若奏响了一部精彩而繁复的金江彝族人民心灵交响曲。

  金江彝族山区地处云南东北部,处于浩海腾波的峰峦之中。小说对金江险恶的自然环境作了详细的描述。《冤家的鞋子》中写道:“金河就是金沙江的上游,两岸山势陡峭,峡谷纵横,险象环生,悬崖峭壁上时时有滚石落下,杂草丛林时时有狼虎出没,一般人看到那场景就会两腿弹琴,头昏眼花,倒吸冷气,谈到那地方就会摇头侧目,心有余悸。”《逃跑的貔貅》中有这样的描述:“脚下是汹涌的河水,两岸是高耸的苍山,山与水间,全是巨大的岩石所承载。云与雾间,半是虚幻半是真切。”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当地彝族群众磨练出坚韧、达观的精神品质,他们常年行走在金江两岸,与自然作斗争已是一种生命常态。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彝族青年乌铁通过连接两岸的溜索,将自己的枣红马和开杏姑娘一并滑到对岸的村寨,这是一个多么强悍的场面。金江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两岸人们的生活,成为他们人生与命运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小说集中的作品也正是贯通地域与人性的特点,讲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边城人民的故事。

  小说集《马嘶》共收入6篇作品,其中《冤家的鞋子》《马嘶》为历史题材的作品,《逃跑的貔貅》《来自安第斯山脉的欲望》《命定的石头》《割不断的苦藤》4篇则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作者的笔触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展示了金江两岸彝族人民面临的抉择与蜕变、痛苦与挣扎、堕落与升华,形成一曲多声调的心灵交响曲。

【详细】


土家母亲河的深广与悠长

—— 读徐晓华长篇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

 杨彬 

  作者: 徐晓华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7月

 

  父亲自豪得很,把我母亲又爱又怕的村子叫小桃园。父亲还真不是吹的,我们村子后面有一条狭长的谷地,形如葫芦,谷中藏着潺潺小溪,宽不盈丈,水呈碧玉色,见青石底,有鱼也有虾在乱石中穿梭。两边岩壁陡峭,一条小路忽东忽西绕溪转。初春时节,石缝石坎石涧的桃花一齐开了,满谷的蜂飞蝶舞,从那里过一路,风生花落,一阵桃花雨,浇得头上身上都艳了。行人走出山谷,花香还在衣襟,就有蜜蜂追出来,盘旋在头顶嗡嗡地叫。到仲夏,桃子熟了,白里透红的鲜桃咬一口,人都甜傻了,岩里的猴群恨不得住在桃树上来,看到过路的人,一群猴儿摘桃子乱扔,行人就躲躲闪闪骂骂咧咧地飞跑而去。

  ——选自长篇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

 

  徐晓华的长篇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与文化、家国情怀与民族特色的散文作品。散文分16个部分,每部分独立成章,合起来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作品中,作者以儿子的视角展示了清江岸边的土家族民俗风情,更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清江边的父老乡亲,将土家儿女与清江的关系描写得深刻而丰厚。“以子女的情怀书写土家族的母亲河,在对历史、风物、父老乡亲的深长注视中,体认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江山。”这是第十二届“骏马奖”对于这部散文作品的颁奖词,准确地概括了其创作特色。

  散文从作者出生写起,以其从小到大在清江边成长的经历作为线索,一直写到作者成年。清江和土家族文化已然成为作者生命的基因,铭刻在作者心里,这成为这部长篇散文作品的创作动力。

  作者在开篇中写到,“我”出生时母亲没有奶,父亲在清江河里撒网打鱼熬成乳汁喂养“我”,清江河便成为了“我”的乳娘。从此,作者以自己的成长为经,以清江岸边的父老乡亲、风土人情、天地万物为纬,开始立体地描写那条叫清江的河。在父母的教导下,在父老乡亲的感染下,在清江山水、自然的滋养中,“我”慢慢地认识了清江的多重特性,学会了清江边土家人的处事原则:那是燕儿筑巢的喜悦,那是水车转动的智慧,那是打鱼不过三网的规矩,那是淳朴而痴情的爱恋,那是清江发洪水的壮烈,那是清江船夫的勇敢,那是杜大善人的舍己救人精神,那是土、苗、汉等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图景,那是身在山区、心怀祖国的情怀,那是舍小家顾国家的精神……

【详细】


法律审判和人文关怀的巧妙交融

—— 评朝颜纪实性散文《陪审员手记》

 顾广梅 

  作者: 朝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8月

 

  我领会更多细腻丰富的情感,是从做了母亲才真正开始的。自从经历过完整的生育哺乳期,整个身心投入于呵护女儿成长这件事后,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里仿佛都种进了悲悯、体恤、热爱、隐忍等等从前并未用心体会过的情绪。那之后,作为教师的我对娇气、迟钝、任性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作为女儿的我对急躁、偏执、迂腐的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于人,于事,于世,我更多时候选择了握手言和,而不是意气用事。

  ——选自纪实性散文《陪审员手记》

 

  法律与文学的联姻在世界文学史上早有成功典范,擅长将两者联结打通起来进行创作的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如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法国的卡夫卡,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的麦尔维尔等。他们在《威尼斯商人》《荒凉山庄》《罪与罚》《审判》《书记员巴特比》等文学经典中充分显示了用“法眼”看世界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以文学的方式呈现法之力量或法之困惑,探究法律的理性精神和规则边界。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以文学的方式出色地表达了法律所关注的世道人心的种种奥秘。

  新近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陪审员手记》,是畲族青年作家朝颜的纪实性散文作品,也可视为法律与文学融合产生的一部佳作。作品以大胆创新的题材、深刻鲜明的主题和独辟蹊径的视角,在当下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给读者留下思索与感悟的空间。朝颜既是一名陪审员,也是一位少数民族作家。她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写作之旅在法律与文学的双重轨道里航行,将收获别样的风景。恰如她自己所体认到的,“如同风雨洗礼,几年的陪审员经历,让我将骨子里的冲动和感性削减到了恰到好处的比重。我得承认,它锻造了我,也丰富了我。”

  《陪审员手记》给人最突出的阅读感受是写作者善于抓取那些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重要案件,并根据案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法律意义上的理性剖析。作品共有10篇手记,分别记录和剖析了10个大大小小的真实案件,每一个案件又都各自折射出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包括赡养老人、亲子关系、赌博、挪用公款、女性维权、医患矛盾、土地纠纷……其所涉及的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所揭示的社会心理的复杂程度可窥一斑。在对每一个案件进行追根溯源的梳理和讲述时,作品做到了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不轻易放过案件中那些触动社会神经的方方面面,以及那些令人痛心痛惜的人与事。这充分彰显了作家朝颜敢于直面现实人生、拷问人性人心的勇气和担当,也显示出她对现代法律维护正义、惩恶扬善的拳拳服膺之处。

【详细】


扶贫工作的现场记忆

——读红日长篇小说《驻村笔记》

 欧造杰 

  作者:红日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乙未年九月初五傍晚,我与冰儿、国令以及阿扬和阿才抵达红山村村部。联络员阿才同志向“前指”报告,河城县天马乡精准扶贫攻坚第七小分队奉命到达指定位置,进入前沿阵地。这既是报平安,也是报考勤,相当于往出勤栏上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圈定了我们的具体位置和攻坚方向。进入具体位置,我们闻到具体的味道,树木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谷物的味道和牛粪羊粪猪粪的味道。

  ——选自长篇小说《驻村笔记》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工作,各个贫困县纷纷摘帽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一页。广西作家红日的长篇小说《驻村笔记》为我们深入了解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文学书写的视角。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和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驻村笔记》是中国作协和广西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的重点扶持项目,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红日以自己的扶贫工作经历为基础,用笔记体的方式和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叙事,真实记录了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们脱贫的感人故事,描绘了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现场。小说既是广西扶贫攻坚故事的缩影,也是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历史印记。

  作为关注社会基层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家,红日主动参与到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先后采访了多名干部和群众,获取了大量扶贫工作的真实素材,然后通过提炼和加工,进行文学创作。小说中,某市文联主席毛志平担任河城县红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工作队紧张有序地开展各项扶贫工作:精准识别和认定贫困户,联系上级有关部门协助修建公路、桥梁,建设村民饮用水库、架设电力设备网络、引进产业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等。工作队成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为了共同的扶贫目标聚在一起,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责任。

【详细】


 向旷远、澄明之境掘进

—— 读冯娜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
卢桢

 

  作者:冯娜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 在云南 人人都会三种以上的语言/一种能将天上的云呼喊成你想要的模样/一种在迷路时引出松林中的菌子/一种能让大象停在芭蕉叶下 让它顺从于井水/井水有孔雀绿的脸/早先在某个土司家放出另一种声音/背对着星宿打跳 赤着脚/那些云杉木 龙胆草越走越远/冰川被它们的七嘴八舌惊醒/淌下失传的土话——金沙江/无人听懂 但沿途都有人尾随着它 ——《云南的声响》”

  今年8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白族作家冯娜的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荣获诗歌奖。这一天正好是冯娜的生日,她在微信中写到:感谢这份特别的生日礼物。感谢诗歌,丰富了我的生命!

  诗如其人,此言用在冯娜身上十分恰切。她喜好安静,企慕自然,以诗洗心,内质纯粹。藏族聚居区的童年记忆、云南的文化氛围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彼此相通,滋养了她对文字的灵性理解,培育了她创作的精神根脉。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中有很多都写了云南。云南,是冯娜的“写作根据地”、诗意的源泉,也是她诗作的重要母题。她笔下的云南氤氲着神秘的气息,诗化为作者精神追随的对象。如《云南的声响》所描述,居于云南的人们可以呼喊行云,召唤植物,驾驭动物,这种沟通力纵贯天地,横跨古今,因而为诗人钦羡。多彩的边地成为冯娜诗歌的精神原点,她诗中的语词、意象、句子由此生发而出,并不断向云端生长,诗人也越来越多地“立于行云”之上,洞察万物。

  进入诗人的文本,植物、昆虫、雨水、山脉自由呈现,气象开阔,境界深远,偶露风骨,却不尖锐,而以绵力缓缓施加情感。抒情者与所咏之物位格一致,甚至经常化入彼此,于万物间发现自我。《洱海》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时而倾心化身为洱海,抒情主体与万物融为一体,字里行间透露出自由气息。那是超越常俗经验之上的、飞翔在天空与云中的灵秀之气,每一个字与词的移动,都是诗人畅快的呼吸。这些语句,让人联想起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的诗句:“这样的笃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如辛波斯卡一般,冯娜相信事物的意义并非恒定不变,意义的可能性如同边地的天气一般,难以预测且变化多端。

【详细】


怀报国之志 练就钢羽如刀

—— 读段平长篇报告文学《宋文骢》
官玉华


作者:段平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他是航空工业的一代宗师,他把全部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为祖国航空工业发展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他用心血铸就了东风113、歼8、歼7C、歼10等一个个守望共和国蓝天的倚天长剑!实现了我国战斗机从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历史跨越,开启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历史进程!他的历史功勋将永远镌刻在祖国的蓝天之上!”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宋文骢——从游击队员到歼10之父》


  回族作家段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宋文骢——从游击队员到歼10之父》,以歼10的设计制造为核心,用激情洋溢的笔墨书写丹心铸剑的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自投身革命以来坚守报国之志,为祖国的空防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岁月。作品荣获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的宋文骢,1949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的一名侦察员。新中国成立后,宋文骢调入云南军区。他从1986年立项研制歼10战机到1998年歼10战机首飞成功,花了整整12年的心血。歼10战机是第一款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战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和我军空中装备从此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宋文骢为什么会设计歼10战机?段平曾在一次创作谈中说,宋文骢童年时就目睹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昆明,为此他立下报国强军的远大理想,其后,他投身革命事业,进入航校不久即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防报国之路就此启航。毕业后,宋文骢的足迹遍及冰雪北国和巴山蜀水,成为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先行者与开拓者,用热血书写了从游击队员、侦察员,到航空工业专家的报国人生。从歼10战机开始研制到试飞成功,宋文骢默默奉献,其间,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甚至以为他转行当了医生。

【详细】


 “野马镇”的文学世界

—— 读李约热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

 欧造杰     

 

  作者:李约热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天空下起了细雨。现在是三月,三月的雨打在脸上,痒痒的,似春风拂面。广西这个地界,好就好在雨水丰沛,植物茂密。你看眼前,我们单位的扶贫点,绿树掩映,烟雨缭绕,宛若仙境……

  ——选自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

 

  李约热是广西文学“新桂军”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他的小说多反映乡土人物的生存状况,突出他们坚韧顽强的精神,同时善于利用怪诞、幽默的手法揭示生活中的悲剧现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一定的现实意义。《人间消息》是作者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合集,作品题材跨越城乡,讲述在封闭的环境里人性与命运苦苦纠缠的故事。该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人间消息》大多描写一些生活在“野马镇”的人物和故事,他们的生活较为贫困,有的家庭甚至遭遇异常事件。这些人物挣扎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但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感动至深而又发人深省。如短篇小说《村庄、绍永和我》,讲述的是“我”到贫困村扶贫的故事。这里交通落后,卫生条件恶劣,人们也表现得沉闷麻木。“我”在瑞明家扶贫时就遇到了沟通困难的问题,瑞明的儿子绍永虽然大学毕业,却意外陷入传销之中。获救后的绍永深感内疚,甚至拒绝和任何人交流,最后其子的意外受伤触动了他,绍永果断和“我”将小孩送到县城医院抢救,从此他也走出了人生的阴霾。

  中篇小说《龟龄老人邱一声》讲述了野马镇长寿老人邱一声在经历丧子之痛后突然失忆,全村人自发而有序地照顾这位老人的衣食住行的故事。这种古老而淳朴的民风,令人感动。当然村民们对待老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样,老人都十分坚强地活着。最终他误把“我”当成失去多年的儿子阿牛,而“我”为了安慰老人内心的创伤,只能假扮着将戏演下去。“我”与老人在“密室”里的交往,引出关于记忆、死亡、爱与孤独的命题。

【详细】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