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博物馆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静 发布日期:2025-05-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讲好中华各民族交融汇聚的故事,阐释好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是新时代博物馆的职责与使命。

  乘着“博物馆热”的东风,博物馆应如何阐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博物馆又该如何发挥“立体教科书”作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将至,本报邀请博物馆馆长、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嘉宾:

  马萧林 河南博物院院长

  王进先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

  陆文东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

  关凯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

       社会学学院院长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文静

  

       

2025年3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创下国博近20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资料图片

  

 

  一、新时代博物馆应当成为中华文明的“立体教科书”

  主持人:博物馆是守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请您介绍贵馆在宣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方面,最有特色和成效的一场展览。

  马萧林:河南博物院于2020年推出的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学术严谨性与叙事创新性构建起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立体化展陈体系。展览依托5000余件(套)珍贵文物,系统梳理从新石器时代至宋金元时期近万年的发展史,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完整呈现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王进先:青海省博物馆从2022年推出“1+3”主题展览,其核心展览“青海历史文物展”,通过699件(套)文物系统展现了青海历史发展进程和地域文化特色。展览将青海“锁钥之地”的意义放到历史和地理的大背景中,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重角度进行审视,娓娓讲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做到“见人,见物,讲故事”。

  陆文东:去年6月,广西民族博物馆联合广西30家文博单位,推出了原创展览“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该展览展出文物291件(套),以文物实物、图文展示、多媒体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展示了广西各民族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展览首站结束后,又以实物展和图片展的方式开启了全区巡展,形成区内联动的宣传教育矩阵,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范例。

  主持人: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记忆的珍贵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精神价值。面对浩瀚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您认为博物馆应如何选择展陈展示的内容?展览的历史叙事应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马萧林:展览的历史叙事应把握真实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以确保展览的学术性、教育性和观赏性。真实性原则是指展览内容必须基于可靠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确保展览内容经得起学术考证与公众审视。时代性原则是指展览内容应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通过展览引导观众思考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互动性原则是指展览形式应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体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五一”假期,我馆同时推出了两部科技感十足的展览——“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和“玛雅文明超沉浸探索体验VR大展”。当观众在洛阳城遗址与李白“碰杯”,或在玛雅金字塔顶端“触摸”星图时,技术已不再是工具,而是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这种互动性极强的业态创新,为文博事业开辟了新赛道。

  王进先:博物馆展览首先要突出代表性和地域性,挑选能代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物;其次要关注时代需求,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观众需求选择展品。

  展览历史叙事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这是历史叙事的核心原则。其次要有客观性,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让观众能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历史,避免片面或主观的解读。最重要的是要有启发性,通过“有知识”“有趣味”“有思考”的展陈,培养观众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让博物馆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

  陆文东: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选择标准应基于历史层积的多元价值体系。在历史坐标的构建上,应遵循典型性优先和完整性叙事,选择能反映重大历史节点、技术革新或文化交流的文物,并通过器物组合或系列文物呈现历史脉络;在多维价值的层级化筛选上,应包含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构建自下而上的历史书写;在当代语境的阐释性转化上,应结合当代议题,实现虚拟策展与沉浸式体验的技术赋能。

  博物馆历史叙事应遵循从线性叙事到多维阐释的原则。具体而言,还要坚持真实性原则,避免“戏说历史”;坚持系统性原则,以“大历史观”统摄展线;坚持多元视角原则,打破单一叙事;坚持情感共鸣原则,构建观众与历史主体的情感联结;坚持开放性原则,将新发现新研究纳入叙事体系,保持历史记忆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关凯:新时代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展示地和观众的参观点,更应当成为中华文明的“立体教科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工坊”。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博物馆可以通过时间线、生态带、经济圈、文明扩散轨迹等多维坐标,将“天下之人”不同族属的起源、迁徙、融合与碰撞,以网状、拼图化的方式串联起来,凸显彼此影响、共同成长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

游客在河南博物院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摄
 

  二、“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需要“守正”与“创新”并重

  主持人:从博物馆一票难求,到依托馆藏珍品掀起的文创热潮,近年来博物馆正持续出圈。您怎么看待“博物馆热”这一现象?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又被寄予哪些新的期待?

  马萧林:“博物馆热”现象是当代社会文化需求升级与文明传承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本质是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集中迸发。当观众在文物前驻足思考、在展陈中与历史对话时,文化认同的种子便悄然生根,这种集体性的文化自觉正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

  当下,博物馆要提升展陈质量,不断创新展陈方式,提升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使历史叙事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创新传播方式也是博物馆被寄予的期待之一,并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动能。博物馆亟需构建“展览+活动+文创+社交+生活”五位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生态,通过展览策划、数字展陈、教育工坊、文创市集等多元场景的有机融合,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

  王进先:“博物馆热”现象既是社会文化需求升级的体现,也是博物馆自身创新发展的成果,体现出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在此背景下,博物馆要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藏品的文化价值,将更丰富、更深刻的文化知识传递给观众。此外,还要破解“冷热不均”,推动均衡发展。博物馆应通过巡回展览、数字博物馆建设、文化下乡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博物馆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公平与文化共享。

  陆文东:“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公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是博物馆不断提升吸引力、亲和力与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需要“守正”与“创新”并重——既要守护文化根脉,又要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需求。博物馆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通过科技赋能、教育创新、文旅融合等手段,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应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文明对话的推动者。

  关凯:“博物馆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征之一。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公众文化自觉的增强,越来越多人将博物馆视作了解历史、认同文化、寻求心灵共鸣的重要场域。“一票难求”往往是那些立意鲜明、策划精良的主题展览,它直接体现了大众对优质展览内容的强烈渴求。当代的博物馆是一个文化创新的物理空间,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线上直播等渠道,能让“冷冰冰”的文物“活”起来,并和艺术、时尚、知识与游戏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参观博物馆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符号得以强化,并形成持续的舆论热度和消费热潮。

  博物馆的核心使命在于对文化的守护、传承和阐释。同时,比知识传递维度更高的博物馆功能是价值塑造,公众期待博物馆能成为塑造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码头:增强共同性、包容尊重差异性、倡导创新、关怀自然。

当地学生参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观众讲解左江花山岩画。 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三、让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熔炉”

  主持人:时下,“来到一座城市,走进一家博物馆”,已成为一种旅游新趋势。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您认为博物馆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马萧林:文物是历史的延续,有极强的说服力。博物馆可以通过系统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证,向观众直观呈现民族交融的时空脉络。其次是以展览为桥,构建共情叙事空间,增强文化认同。三是以活动为媒介,创造深度互动体验,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活态传承。

  博物馆作为“活着的历史”,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记忆,更在于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静态的文物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对话。当观众在不同的图腾纹样中看见共同的审美基因,在器物形制的演变中读懂技术的传播路径,在丰富的节庆习俗中感受情感的相通,博物馆便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这种无声的文化浸润,正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王进先:博物馆首先要发挥传播文化的作用。博物馆的核心资源是文物,以文物为纽带,讲述多元一体的历史故事。例如,我馆展出的乙弗莫瓌墓砖,见证了鲜卑族在北魏时期的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有助于游客了解青海历史上各民族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其次可以发挥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博物馆可以依托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历史上各民族在青海留下浩如烟海的文物遗迹、文献档案,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物证,也是发展文旅事业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陆文东: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核心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通过文物藏品、展览体系与教育活动,博物馆可以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实体化叙事空间。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博物馆不仅能通过文物叙事重构历史记忆,以跨界合作深化社会参与,还能借数字技术拓展传播边界。面对“博物馆热”的旅游新趋势,我馆积极探索“数字+文旅”模式。比如通过三维建模和AR技术复原左江花山岩画创作场景,使千年岩画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叙事”。这些方式既守护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又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凯:博物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深度的文化体验与旅游新玩法,更以文物为媒介,以展览为平台,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桥梁。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的社区中博物馆的未来”。当代的博物馆已经越来越强调数字化与沉浸式互动,新技术可以创生更多新的可能。比如丽江木氏土司府存有的大宝积宫壁画,人物丰富多样,但画面已经斑驳,大致可以看到佛教、道教等的神祇以及身着明清官服的历代木氏土司。若能以新技术再现壁画中的人物面貌,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阐释边疆文化交融的鲜活标本。

少年儿童在青海省博物馆参与“线以问陶”美育课程活动,体验绘制彩陶纹饰。青海省博物馆供图

  主持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阐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讲清楚我国各民族共塑中华文明的历史真相,您认为博物馆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

  马萧林:博物馆要打造“见人见物”的叙事矩阵,系统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实证,突破“器物罗列”模式,突出“文明互鉴”的主线,揭示技术、思想、艺术的跨区域流动。这需要全体博物馆人的共同努力,“全国一盘棋”来协调联动,共同诠释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此外,要努力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让历史成为可触摸的共同体记忆。比如,开发“文物里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系列课件。

  博物馆的使命,是让文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当观众在展厅中端详彩陶双连壶纹饰时,在现代化舞台下聆听贾湖骨笛演奏时,不仅能感知先民的智慧,更能理解这件器物如何被传承、再造,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这种“见物、见人、见精神”的阐释体系,将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熔炉”。

  王进先:博物馆可进一步深化教育功能,培育“行走的课堂”,让博物馆成为跨代际的终身学习平台。将博物馆从“殿堂”变为“社区”,让文化认同在实践活动中生根发芽。

  对于青少年,设计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主题的研学课程,通过参观展览、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他们对各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对于成年人,举办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和各民族共塑中华文明的内涵;对于老年群体,可以组织文化沙龙,让他们分享自己所经历的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传承文化记忆。

  陆文东:博物馆要深化展览叙事,构建“多民族共塑中华文明”的立体阐释体系。在展览叙事方面,通过展陈将反映“三交”的学术语言转化为展览语言,以实物为支撑,筹划、实施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为主题的原创专题展览。

  博物馆要强化研究转化,构建“学术+科普”双轮驱动的知识生产体系。未来,需进一步打通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壁垒,通过“学术化研究、实证化展览、分众化教育、大众化传播”多维路径,让文物成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活教材”。

  关凯:老一辈民族学家杨成志先生自1928年川滇民族调查起,就开始注重收集民族民俗文物,并参与过考古工作。1952年杨成志从中山大学调入中央民族学院后,任文物室主任,主持了若干次少数民族文物相关展览及调查。

  博物馆与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关联甚重,有面向学术界与大众的双重影响力。博物馆要真正成为“大学校”,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讲好各民族共塑中华文明方面更进一步,无疑还需要深化学术研究,与学界深度融合,推动知识创新。

  主持人:博物馆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时空隧道”。我们期待,博物馆能打造更多精品展览,创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观众能放下脚步、静下心来,读懂文物背后的历史深意。博物馆和观众双向奔赴,共同让“博物馆热”长居顶流。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